与“星河”牵手
■杨之琬
由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主办,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协办的第四届“星河杯”潮汕青少年书画比赛,从五月份开始在潮汕三市展开广泛的选拔,参与者踊跃、反响热烈。乘着盛夏的热浪,进入最后的高潮——现场决赛暨颁奖典礼于7月24日在汕头市东方中学举行。来自三市的书画优秀选手,经过二个半小时紧张有序的角逐,紧接着专家三个小时细致严格的评选,终于产生了本届比赛书画新星,并在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和获奖作品展开幕仪式的浓烈气氛中圆满地打上句号。
又一场成功的盛会,这是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与潮汕三市有关领导、书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生动而具体地呈现了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一向倡导并遵循“奖掖潮汕佳子弟,造就银河摘星人”的宗旨。本届以及第三届大赛,从初赛到现场决赛的设计策划,就是本着这一宗旨进行的。目标直接定位于让真正有才能的潮汕书画艺术新苗脱颖而出,得以鼓励,促进其成长成材。尤其注意结合当前素质教育观下的艺术教育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艺术人才要求的培养,并就近年在书画比赛中的某些无序和失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重点在提倡、引导青少年真实真切真情地体验、表现生活;焕发其心智和创造能力,养成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诚实、踏实、扎实的学习品格,积极同上,促使健康人格发展。同时在促进大潮汕整体书画艺术教育品位提高的基础上更鲜明地凸现具有特殊潜质的书画艺术新秀。比赛经过各选送单位的认真选拔推荐、市级初赛和最后三市共同组织的总决赛几番遴选,加大了获奖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获奖的水准。在按学龄划分的4个赛组选拔要求上,也有所侧重。对小学组的要求着重点在于真实、真诚、真情地感受和表现生活,避免成人化、概念化和空洞的画面,尤其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我们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应重在智力、感知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开发而非单一平板规范的技能训练,应以儿童的心智、情感启迪为主,辅以艺术形式的方法,让少儿自然自觉地进入而非套上人为的条条框框,尤其不能用成人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代替少儿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过早导入规范化,不但不能达到技能的提高,反而阻碍了儿童想像创造能力的发挥,令其陷入呆板的泥坑;对于初、高中组的要求则应重在艺术专业基础学习的能力表现。因为随着心智的发展、思维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仍能坚持学习美术的青少年已具有明显的专业发展倾向,对人生目标有了基本的雏形,当应鼓励其朝着专业规范的要求发展,自然不可以与少儿要求等同,现场决赛的命题,也是依据以上不同的要求来设计的。尤其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猜题目、背画面和套画题等弄虚作假现象,同时评审过程也避免了主观印象分和人情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从临场发挥挖掘选手的创造潜力,见证了其令人欣赏的艺术才华。现场命题创作画《在路上》,小学组获奖作品表现出孩子们眼中活生生的图象;汽车与摩托车相撞,事故发生,围观者、交警、急救车组成了路上一景;拥挤的摩托车、汽车并排停歇,等待绿灯通行;斑马线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扶着盲人走路的孩子⋯⋯多么真实形象的画面;中学组所表现的思路的角度不同,具有象征意义的“路”以及自然环境中的路,充满了理性与感性交替较为成熟的写实能力。现场写生,从小学组的《书包》和中学组的《球鞋》《皮鞋》,都反映了这些不同年龄的获奖选手较为扎实的造型基础。
总体而言,由于前车可鉴,大赛组委会在不断总结前几届比赛的经验教训、广纳多方信息和建言上,研究、改进方法,让“赛”与时俱进,真正发挥积极主导作用,有效地促进潮汕艺术新苗茁壮成长。
此次比赛,既是潮汕三市青少年书画佼佼者的盛大聚会,同时也是潮汕书画教学成果的又一次交流。为了今后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就参赛作品所反馈出来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来与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一、教师的审美品位。青少年儿童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是一张白纸一片海棉。他们所吸收的透过画面反映出来的是教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确切地说就是好的引导者,多少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想要有好的作品和人才产生,除了学生自身的潜质与努力,关键还在于引导者的能力水平。因此,为人之师,必具自学能力,不断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在此次选送的作品中,仍存在不少平庸、呆板、概念的画面,反映其引导者自身知识结构与审美水平及教学信息的匮乏;二、正确的教学导向。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成名成家,而在于对人的塑造,书画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和心灵、情感和品格的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学艺中学做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和培养尖子固然好,但为了自己的教学成果而拔苗助长,则适得其反,不利学生健康发展。在历次参赛(初赛)作品中,我们经常发现个别画面精致完整,构图、人物造型和色彩处理,其成熟程度远远超过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造型能力所能胜任,这一类成熟的少儿画,只能说明教师自身的绘画水平而非教学水平。成人的过度参与介入,必使少儿纯真的思维过早地夭折。这样“助长”,何以成才?即使蒙过了初赛关,到了现场决赛,也只有徒劳,并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另一种情况是同一幅作品或相同的主题思想构图的画,曾先后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赛事上,这是教师“望生成名”的行为表现,这种“好心”实际上是对艺术苗子发展积极因素的严重危害,不但制约了学生不断进取,再创佳绩的信心和愿望,更要害的是将不实之风误导孩子做人处事,以上几例均为教学导向的偏差;三,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以人为本。学生作品所反馈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研究少儿不同个性的发展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透过作品,我们还发现,教师个人的浓烈色彩,教师一味将自己所好套在每一张学生作品上,也即是说,孩子们无条件地接受了已被成人化的艺术知觉,自身的直觉能力和想像能力被教师的主观臆造所代替和掩盖,孩子仅成为教师造“美”(儿童画)工具,个性便被扼杀了,这一现象在当前校内外美术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增加一个让获省级以上一等奖者直接进入决赛的项目,遗憾的是在数十个有此殊荣的选手中能真正体现出相等水平者廖廖无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思考,是成人参入了作品过多的“成熟”,使“奖”富于水份?抑或赛事泛滥?令天下父母皆大欢喜?值得深思。
上述问题,希望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正视,本着对潮汕子弟的责任和对艺术教育的热忱,努力探索改进教学。
让我们与“星河”牵手,齐心协力,共同为“星河事业”尽一份力。
〔原载于2005年8月6日《揭阳日报》〕